close

 

一個海洋的死亡,一個死亡的海洋。一則不應簡單的快報,我的致敬。

October 11, 2014 at 2:26am
 

長期被台灣人忽視的,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海洋,海洋的生態,海洋的文化。

長期被台灣人背棄的,歷史的傷痕和真相,台灣人深埋在心中的創痛和眼淚。

我要紀念幾位學者,他們逝世了。但我要說的,不是什麼遠在天邊古代的故事,

而是在媒體熱鬧討論夜店殺警的這幾個禮拜,

而是就在我們歡欣鼓舞欣賞著煙火的今天。

 

 

偶然看到台大學生工會的FB上看到轉錄的一則最新快報

【更新】海研五號船難 許世傑、林怡君罹難 網編輕描淡寫了給了一句comment:

「唉,R.I.P.學術工作者的勞動安全與保障還要持續努力才行」

 

我連續孤狗了幾篇相關報導,再想到最近陸續離世的台灣史史學者...

覺得想說的,可以說的,遠遠比這樣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多的更多.........因為這不應該只是一則快報,不應該只是用一句話簡單帶過的死亡訊息。

 

因為,每個研究者的逝去,都代表該知識領域上的一道裂口、一塊斷層和一行眼淚。

 

日前,台灣史的研究學者張炎憲先生也去世了,死亡的前一刻,他人在美國費城,正在做口述歷史的採訪,突然心肌梗塞送醫不治。而此次,在澎湖海域因船隻機械故障導致觸礁沉船的海延五號,正在執行政府委任的海洋計畫。遇難的許世傑先生,在該次航行中負責對澎湖海域進行大氣粒狀汙染物和海水沉積物的監測與採樣,試圖描繪出污染物概況及模擬其傳輸過程。而同一計畫中喪生的林怡君小姐,73年次,這一兩年來曾多次航行南海中沙、南沙海域,進行大陸礁層探勘計畫。和我一樣的30歲,正值人生之夏,青春繁盛未來也應當光明的此刻,卻在於冰冷的海水之中失去她的呼吸與脈搏。生命的最後一刻,陪伴在身邊的還是自己投注一生的研究,不能矯情的說這是幸運的,但是遠望著他們逐漸遠去背影的我深深感念,這就是一個研究者應有的姿態。希望上天能夠讓他們的靈魂得到平靜安寧,讓家屬能夠釋懷傷痛。感謝他們為了台灣這個國家所做的一切貢獻。Rest in Peace。

 

而被留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呢?

我們,不應該這樣輕率的和他們道別,不應該這樣輕率的遺忘他們。

當我們遺忘台灣的歷史,我們就無法知道自己是誰,

當我們遺忘台灣的海洋,它也會慢慢離開我們,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默默的死亡。

 

海洋,是台灣文化的根,而歷史,則是台灣人立足於飄搖之世的基石。且讓我們謹記。

 

 

張炎憲--台灣史研究者,為了發掘台灣人在228事件與白色恐怖時代歷史的民間視角,近年來他不斷投入與228事件、白色恐怖與台灣獨立相關的口述史採訪紀錄。

 

許世傑--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擁有台大海洋研究所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氣膠懸浮微粒之物理化學特性、亞洲沙塵微粒之鑑別、海水中微量金屬之生地化特性、河川及集水區內的微量金屬分佈及來源等

 

林怡君--國研院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本文參考資料:

http://newtalk.tw/news/2014/10/03/52116.html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41011/485673/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011000025-260402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010003998-2604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 台灣的電視媒體願意給一個常和黑道廝混,死前正在喬事圍事的警察兩個禮拜的篇幅,卻不知道他們願意給這些死前最後一刻都還在自己的崗位上深化台灣知識土壤的學者...這些台灣土地的知識寶藏...多少的時間,好好紀念他們的研究,和他們的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場加映,一篇悼念張炎憲先生的文章:

「這一代人,在戒嚴體制下成長,體會時代的苦悶和重大歷史變革,有的負笈東瀛為求呼吸自由空氣,並埋首於不容於戒嚴體制下的台灣史料中;有的進入學院,藉中國文學或中國近代史之名,傳遞台灣文學及近代史的火種;有的藉文學創作,表達台灣人的時代精神苦悶...」

 

 

 

【臺左維新聲明 戰鬥的一代人:悼張炎憲老師】

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rtsj0503/photos/a.1402879539998323.1073741829.1395551180731159/1499803660305910/?type=1&fref=nf

 

國史館館長、現任台灣社社長張炎憲老師,上週於美國進行口述歷史行程中因心肌梗塞驟逝。我們痛失一位,台獨運動中的重要前輩。哀悼之餘,做為後生晚輩的我們,期以張炎憲老師的行誼為典範自勉,謹以下文紀念台獨路上這位重要的長輩。

 

一、 從中國民族主義史觀中解放的台灣史研究

 

張炎憲老師出生於肅殺的1947年,同年的228事件是台灣史上的重大悲劇,同年出生的還有詩人李敏勇、台文研究者陳萬益老師、雕塑家林文德先生等人,一起共同組成「四七社」,以誌這個對台灣有重大意義的年代。這一代人,在戒嚴體制下成長,體會時代的苦悶和重大歷史變革,有的負笈東瀛為求呼吸自由空氣,並埋首於不容於戒嚴體制下的台灣史料中;有的進入學院,藉中國文學或中國近代史之名,傳遞台灣文學及近代史的火種;有的藉文學創作,表達台灣人的時代精神苦悶,這一代人無異是中國民族主義時代下的反叛者。張炎憲老師同樣踏上曹永和老師、楊雲萍老師的台灣研究之路,並承襲了留日台灣史學者研究的努力,持續深根,為當時還籠罩在中國民族主義為主流的台灣高等教育的教育現場,延續了「台灣研究」的火種。

 

二、 從國家史解放的「人民的聲音」:從紀錄二二八、白色恐怖到「台灣史料研究」的「台灣人民歷史」。

 

張老師的學術研究從日治時期192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的文化啟蒙及民權運動展開。進入學院後,大量的228口述歷史的工作,是張老師學術生涯的重心。228事件,是台灣人民遭受國家暴力,並捲入中國內戰框架及黨國體制的開端,戒嚴體制下,此一事件及數十年白色恐怖的歷史,從歷史上被消音。張老師的學術工作就是讓這一段台灣人的苦痛歷史,藉由口述歷史及相關檔案重建事件現場,讓我們能夠理解這一段原本不見天日,且不被教科書所書寫的戰後台灣人在黨國壓迫下的苦難遭遇。1991年,以「民間的、史料的、生活的」為關注中心的「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成立,張老師及其他學者為其董事;該會並發刊「台灣史料研究」,持續台灣史料的整理和詮釋的學術累積。使台灣歷史並不只由政權、國家來觀看、發生,而是回歸土地性、民間性,由台灣民間自己來詮釋。

 

三、 我輩未來之承擔台灣雖號稱民主化二十餘年,但黨國體制不但從未消滅,且透過瑕疪的民主程序更加進化。近期歷史及公民之課綱爭議,足見黨國從未放棄染指中學教育,將台灣人的歷史意識形塑成大中國主義,大開歷史教育之倒車。國家史應建構於土地、人民的共同體經驗之上,而非移植外來想像,純為滿足威權者之思想控制。前人以台灣為歷史主體之努力,不該在我輩中斷絕,我們應該低頭看自己的土地,身邊的人民及生活的日常,省視台灣和中國及世界的關係,建構自己的史觀,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共同體的歷史意識。打破殖民者自上而下,為政權服務的殖民史觀,前人已做出許多努力,我輩應接下棒子持續努力此未竟之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cuumoran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