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人在古蹟維護上,認真的程度令人吃驚。

[式年遷宮],昨天第一次從朋友口中聽說這個詞。

 

 

 

意思是--宮殿或寺廟,每到一定的時間點,就必須重修。

 

唐昭提寺,是長達12年歷經風吹雨打千辛萬苦,

終於從中國到達日本的唐朝名僧鑑真和尚落腳的地方。

 

但他的人生比我更豪洨,才剛到日本就失明了的樣子...

 

這間寺廟從九年前開始重修正殿,九年後的今天,它還是沒辦法開放參觀。

這不是因為日本人效率差(雖然在這裡生活的台灣人很容易產生這種感覺),

而是因為日本人整修古蹟的方式,是把整個古建築的骨架像樂高一樣,

一件一件的拆解開來。

接著老師傅會手把手的把千百年來傳到他手上的修復技藝傳給下一代的傳人。

所以不論這九年或是之前的九百年,就是這樣過去的,

到今天還是有某位傳人正在木門之內和他一生的習題搏鬥中。

 

來日本之後,整天環繞在身邊的都是這種堅毅不拔的訊息。

可以說他們是一個[不抗拒迷戀的民族],和我恰恰相反。

我總是害怕投入而逃脫,不過我也漸漸在改變了。

 

 

 

 

 

[物哀],mono-aware。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日文詞彙。

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一個日本人製作的英文節目,

有個歐美人專家在討論[源氏物語]。

據說[物哀]在這本書裡面出現了1800多次,等於每頁都出現至少一次。

他說,[物哀]幾乎是無法翻譯的。

字面上來說,就是[為了世上的事物而感到悲傷]。

看人彈琴、看夕顏花、秋月芒草、望著所愛的人...就哭了。

 

人在很美的事物面前,忍不住會落淚。

因為所有的美麗都不能持久。

 

這就是[源氏物語]中不斷重複的命題。

 

有趣的是,歐美人專家的說法是,

[物哀]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一種interjection。

感嘆詞,跟[ah....]、[alas!],一樣。

可以是輕輕的感嘆,也可以是深深的哀嘆。

 

從這個詞在書中出現的頻率來看,說不定這是最接近核心意義的解釋了。

 

這個說法實在太迷人,讓我感到比較文學和翻譯學真的是相當有意義的學問。

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熟悉的文字。

讓我們驚訝自以為了解的語義,其實是多麼表面的東西。

 

 

 

 

PS. 兩張圖都是名古屋城拍的:血輪眼屋簷 + 城牆上的小太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cuumorange 的頭像
    vacuumorange

    Vacuum Orange 。橘仔的體感實驗室。

    vacuumoran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